为验证宜机化栽培模式在山西省推广的可行性,对日光温室番茄种植中农机作业薄弱环节进行了农机选型与配置,将传统南北垄向改为东西垄向。在该条件下,日光温室的机械化水平由原来的38.5%提升至73.3%,节约人工113.10工日/hm2。经济分析结果显示,宜机化和传统栽培模式下的差额净现值为29281元/hm2。结果表明,采用宜机化栽培模式对提高山西省日光温室机械化水平、应对未来农业人口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升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解决穗茎兼收鲜食玉米收获机割台仿形存在的问题,基于超声测距原理,研制了一种穗茎兼收鲜食玉米收获机的割台自适应仿形系统。该系统中,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安装在割台分禾器前端,用于实时检测割台分禾器与地面高度差,将高度差信号传输至玉米收获机的中心控制终端,由控制终端发出相应调整指令,控制割台调整液压系统进行割台高度调整,实现玉米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的割台自适应仿形。以1台4行190 kW穗茎兼收鲜食玉米收获机为样机,搭载所研制的割台自适应仿形系统,开展仿形系统验证试验,玉米收获机作业行走平均速度4 km/h,割台转速400 r/min,安装2个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割茬高度控制在90~110 mm范围内,在累计作业8 h的验证试验中,割台调整平稳,割台无触地现象,试验结果验证了割台自适应仿形系统的有效性。
随着国储玉米、地储玉米、临储玉米政策的实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玉米秸秆的产量也随之增多。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有机质,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镁、钾和钙等营养元素,实施秸秆还田能有效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推进黑土地保护,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方式主要有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对于还田方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还田方式能够有效保护耕地环境。介绍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特性,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可为因地制宜选择秸秆还田方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凭借信息技术,农业生产逐渐实现集约化、高效化、智能化。基于这种背景,设计了一种智能履带车驱动的变幅水肥一体喷洒机,包含智能电机、梅花联轴器、支撑板、喷头和速度传感器等部件;同时设计了高效控制系统,整个系统包括主页系统界面、监测系统界面、数据显示界面和实时参数界面等部分,并实时监测GPS、肥料
为揭示自然因子及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开都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以下简称植被
针对现有党参人工挖掘方式挖掘效率低、挖掘成本高的问题,基于人体仿真学,设计了一种四杆机构党参挖掘装置。通过Proe建立三维简化模型,采用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和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土壤−党参−挖掘装置简化模型。通过ADAMS_EDEM进行仿真挖掘试验,得出阻力较小时的转速和入土角范围。采用SAS软件对转速和入土角进行最优平衡随机设计试验,并进行土槽挖掘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较佳入土角75°~80°,较佳转速60~90 r/min。土槽挖掘试验结果表明,当转速和入土角为70 r/min和75°时,挖掘机构党参挖松率最高为97.94%,损伤率为4.52%;次之组合为60 r/min和75°时,党参的挖松率为96.62%,损伤率为5.7%。
农林类毕业生受学校类型限制往往在求职时有一定的困难,存在就业岗位选择少、就业质量较低等问题,而智能车竞赛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智能车竞赛作为一项集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国家级竞赛,学生通过参加智能车竞赛可有效提升就业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智能车竞赛促成学生好就业、就好业,这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思政理论建设及加快竞赛平台建设。
经过多年探索,甘肃省榆中县旱作区化肥减量技术逐步成熟,并在主要农作物中进行示范和推广,为榆中县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精而强的技术支持。从氮、磷和钾肥平衡调控到按需精量配方施肥,再到通过增施有机肥替代(减)化肥和改进传统施肥方式集成化肥减量增效技术,2018—2022年,在蔬菜、玉米、马铃薯、小麦、百合及中药材等主要农作物中累计推广面积86.67万hm2,新增纯收益12.83亿元。松花菜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松花菜产量随着商品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商品率由46.73%上升到 50.33%。甘蓝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生物有机肥并化肥减量20%后,商品甘蓝全磷、膳食纤维、钙含量较对照下降明显,维生素C含量各处理均有上升,品质得到提升。推荐生物有机肥施用量最佳为3 t/hm2,化肥减量最大20%。
以陕西省安康市富硒茶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规模、民营经济、品牌价值、科研开发及茶旅融合5个方面,介绍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从政策扶持、经济基础、社会背景和科技力量4个维度,全面分析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的市场竞争条件和竞争环境,并从政府、行业和企业3个层面,提出安康市富硒茶产业科技化、品牌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