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查看更多+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查看更多+
2022年 第12卷 第12期 封面 目次
装备与机械化
山东省丹参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建议
陈明东, 姚文彬, 连政国
2022, 12(12): 5-9.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01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为了探明山东省丹参种植中机械化的作用与应用情况,对山东省丹参种植产业现状和丹参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分析可得,山东省丹参全程机械化主要在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比较薄弱。这两个环节目前程度也不同,栽植环节处于“无机可用”,而收获环节中种子采收处于“无机可用”,地下根茎收获处于“无良机可用”。其他环节机械化的制约因素在于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田块是否宜机化方面。分析了丹参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山东省丹参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出了建议。

信息与电气化
农机收获作业参数化路径生成方法
周达
2022, 12(12): 13-21.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03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为使无人驾驶农机在收获作业时准确收割作物,其导航路径应尽可能与播种作业轨迹保持一致。播种作业轨迹通常可近似为直线,因此传统的AB线模式可以满足大多数作业需求。但在某些作业场景中,受客观条件限制,播种作业路径是弯曲且不规则的。为使农户以其熟悉的打点方式设定路径,提出了一种参数化路径生成方法。在农户设定路径时采集车辆主天线轨迹坐标和姿态,解算出车辆后轴中点坐标。通过算法过滤掉轨迹中聚集点和离群点并提取出能够代表轨迹形状的一系列节点。采用分段插值方法,生成基于3阶贝塞尔曲线的参数化路径。以雷沃M1004型拖拉机为试验平台,在北京市昌平区小王庄试验站采集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平均作业速度5 km/h、聚集点抽稀阈值1 cm、离群点曲率阈值1 m−1、节点抽稀阈值30 cm时,两组参数化路径与各自原始轨迹的最大偏差分别为0.52和0.40 m,说明此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还原播种轨迹并生成收获作业目标导航路径。

生物环境与能源
外加铵态氮对不同年限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王峰, 杜丽君, 唐燃, 黄晓珊, 吴波, 吴菊香
2022, 12(12): 34-40.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06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以3种不同年限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外加铵态氮对高龄(50年以上)茶园土壤、中龄(20~25年)茶园土壤和低龄(8~10年)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处理:对照(CK)、低氮(LN)、中氮(MN)、高氮(HN)。结果表明,较酸且有机碳含量较高的50年以上茶园土壤各处理N2O排放均高于20~25年茶园土壤和8~10年茶园土壤。与对照相比,单施氮肥促进了3种茶园土壤的N2O排放,20~25年茶园土壤与8~10年茶园土壤高氮(HN)处理N2O排放最高,而50年以上茶园土壤MN处理N2O排放最高。施用外源铵态氮促进了土壤pH值下降,其中50年以上茶园土壤和20~25年茶园土壤ΔpH变化为MN>HN>LN>CK,8~10年茶园土壤ΔpH变化为HN>MN>LN>CK。施用外源铵态氮对茶园土壤酸化有显著影响,外加铵态氮显著降低土壤pH值并提高土壤N2O排放。

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
江苏省粮食产地绿色烘干减损技术体系构建与探索
刘萍, 陆海莉, 卢青
2022, 12(12): 51-55.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09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稻麦是江苏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粮食收获后因气候潮湿、来不及晒干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超过了相关标准,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和支持粮食烘干和储藏产业。分析了粮食产地烘干减损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粮食产地绿色烘干减损技术体系,对粮食烘干技术集成、烘干设备配套模式、烘干运营模式进行了探索,为经营主体提供烘干生产指导。该体系将粮食烘储环节分为烘前预烘干、产地快速绿色烘干、低耗临储和长期低损储藏4个模块,不同经营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生产条件选择不同的模块及组合,以满足不同种植规模和运营模式对粮食烘储的差异化需求。

水土工程
高寒荒漠区混播草地土壤水热分布特征
马彦麟, 汪精海, 马文琼, 马煜, 吕亚茹
2022, 12(12): 70-77.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13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探究土壤水热变化规律及特征有助于人工草地高效利用水热资源。利用数理统计和多重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了青海省乌兰县藜麦毛苕子混播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水热变化对降雨的响应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对草地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延迟效应;土壤含水率变化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呈“薄尾”分布,土壤含水率的变异主要由高值分布造成,并且主要为短距离变异;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相比,藜麦毛苕子混播土壤含水率较高,并且对降雨的表蓄作用较强。降雨对深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土壤温度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呈“厚尾”分布,其中0~10 cm土层变异强度最大,深层土壤温度主要为短距离变异,土壤温度变异主要由高值分布造成。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相比,藜麦毛苕子混播土壤温度较高,并且受降雨影响较小。综上,混播模式对草地土壤水热的影响存在差异,藜麦毛苕子混播较燕麦箭筈豌豆混播在土壤水热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高寒荒漠区人工草地充分利用土壤水热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
浙江省安吉县茶园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过程
傅月波, 孙洋洋, 赵馨玉, 胡金丽, 顾晓沁, 黄思明, 胡广
2022, 12(12): 84-91.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15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安吉白茶是浙江省安吉县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探究浙江省安吉县茶园格局动态变化规律有利于区域茶产业的优化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安吉县2012、2016和2020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拓展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浙江省安吉县2012—2020年茶园格局进行了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性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0年安吉县域茶园格局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从转移数量和空间分布来看,2012—2016年茶园土地转移数量极少,茶园面积基本稳定,空间分布较为零散;而2016—2020年茶园面积明显增长,新增茶园分布相对集中。从转移过程来看,2016—2020年较2012—2016年更为强烈,转移数量显著增加,转移过程导致茶园空间分布更为集中。从转移类型来看,2012—2016年茶园主要转为耕地,几乎无转入,转移类型较为单一;而2016—2020年,茶园主要转为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转入主要是林地、耕地和园地,转移类型多样。以上结果明晰了浙江省安吉县2012—2020年茶园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区域茶园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指导。

设计制造与理论研究
油莎豆气吸盘式排种器改进和参数优化
彭飞, 王佳奇, 张亮, 魏常友, 刘文亮, 王新阳, 姜彩宇, 刘枫
2022, 12(12): 98-103.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17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为改变现有油莎豆排种技术,实现精准精量排种,提高油莎豆播种质量、播种效率及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对油莎豆籽粒的三轴尺寸物理测量,改造了排种盘,设计并搭建了试验台。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验证得出,排种盘最佳工作参数为气吸盘孔径6.5 mm、转速25 r/min、负压值6.5 kPa,漏播率为0.52%。该气吸式排种盘实现了高效精量排种,并符合油莎豆播种技术要求,为油莎豆播种机气吸盘式排种器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科研与教学
基于“六方融通”的产教协同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杞县研究生培养基地为例
郑志安, 宋正河, 吴敏, 潘亚慧, 高磊
2022, 12(12): 109-113.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19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改革实践。通过创建以河南省杞县教授工作站为核心的“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德育基地”的“六方融通”综合实践平台,基于“设定1个目标、经历3段培养、落实2级管理、实现3个对接、突显4个特征”理念,探索与实践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13234”模式,开展了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推动了农业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及其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实形成了稳定的人才长效培养机制。

农业经济管理
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以陕西省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为例
姜玮玄
2022, 12(12): 130-137.   doi: 10.19998/j.cnki.2095-1795.2022.12.024
摘要 HTML全文 PDF下载
0 0
摘要:

结合陕西省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的既有实践经验,梳理归纳出3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依据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现状提出后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明确示范园发展方向、不断增强政府引导力,完善财政支持政策、扩充示范园资金来源渠道,升级人才及公共服务体系、吸引人才参与园区建设。

查看更多+

学术论坛更多+